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藤浩志的「零垃圾」美術實踐

廢棄玩具山 社區新樂園

撰文・攝影│邱馨慧 (本文原載於2012年11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無數塑膠玩具組合製成的暴龍,鎮守著東京3331藝術中心,由舊校舍改建為藝術家與創意人的發信基地。藤浩志回收大量廢棄玩具,用同樣材質、同色系組裝而成的「玩具龍」,似乎是人們到3331印象最深的「吉祥物」。今年夏天3331藝術中心擴大舉辦藤浩志大型裝置展「這麼多玩具打哪來?」。經過清潔、分類的大量廢棄玩具堆積如山,不同於一般不准觸摸的美術展覽,所有玩具都歡迎參觀者拿起來玩,孩童們穿梭其中嬉笑玩耍,活生生一座都會中的兒童樂園。然而眼前數以萬計的廢棄玩具,同時也讓人意識到現代人過度消費的恐怖現 實。藤浩志透過塑膠玩具,讓已經在地球絕跡的恐龍再度現形,一方面投合了小男孩的興趣,另外也隱喻著警世的意味。


零垃圾思想

現任青森縣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副館長的藤浩志,出身自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大學時期參加的「座・業」(Karma)劇團,就是後來著名藝術團體「蠢貨」(Dumb Type)的前身。1997年遷居福岡縣,由於付不起昂貴的町內會費,無法丟垃圾,開始「零家庭垃圾」的生活。剛開始只是運用分類後的塑膠和塑膠袋製作東西。

藤浩志接受本刊採訪時說:「即使後來付費加入町內會,瞭解到無論如何將垃圾分類,最終處理通常還是掩埋或焚燒,想到這就很難把垃圾丟出去,於是決定做個永遠收集垃圾的人,過著每天清洗發泡容器、塑膠製品,晾乾、分類的生活。」他將寶特瓶做成船、椅子,把回收的蔬菜、餅乾包裝袋、 錄影帶磁帶等,縫製或編織成襯衫、西裝、帽子、頭飾、手提包,將冰棒袋製成新娘禮服,上傳製作方式到影音網站YouTube(http://www.youtube.com/ user/fujistudio),也結合社區民眾舉辦塑膠時尚秀。

藤浩志的活動足跡遍布日本各地,希望藉由美術活動建立活絡社區、改革地域的機制,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Kaeru玩具交換」計畫。這是2000年藤浩志為推廣「零丟棄」想法,設計的以物易物遊戲,讓孩子的朋友們把不要的玩具拿來,換成兒童貨幣「交換點數」,再使用點數換取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從一個小小社區開始的活動廣受好評,如今「Kaeru玩具交換」連鎖站已經擴充到20、30個據點,在全世界約1000個地方,舉辦過5000次活動,其中包括2001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活動關鍵字「Kaeru」,同音的日文意思包括改變、歸還、交換、購買,還有青蛙。藤浩志說:「我們處於不得不變的時代,當感到不變不行時,就秉持著『改變!』的意志做下去。」「Kaeru交換計畫」的遊戲規則,就是希望從社區運作系統,改變這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藤浩志說:「這與一般的美術概念不同,我稱之為美術類實踐。」


瘦狗美學

藤浩志的雙親從事手染布料大島紬製造,從小在紡織機與紡織機之間玩耍,見慣日本傳統圖案的他,選擇到古都京都求學,大學時期熱中戲劇活動,所發表的作品也多發奇想,例如與同學在京都三条鴨川放流13條自製的5公尺長的鯉魚旗,因遭市府強制撤除成為新聞。然而影響藤浩志創作藝術的關鍵,則是1986年,以青年海外協力隊員身分赴巴布亞新幾內亞擔任美術講師。他在當地的祭典目睹數匹瘦骨嶙峋的野狗追捕野豬的儀式,發現野豬的瞬間,病狗變身猛獸,倏而群起撲向獵物。那股姿態與能量讓藤浩志深受感動,體認到所謂美,就是讓無用的事物也能有極致的發揮,從而建立自己獨特的美學觀:「以為從此絕無可能時,注入能量後轉變成意想不到的東西,這就是我的藝術。」回日本後,他用遭受水害房屋的木頭樑柱,雕刻成101隻瘦狗。

2010年藤浩志到青森參觀東北三大祭典之一的 「睡魔祭」,20台長9公尺、寬8公尺、高5公尺、 重4噸的巨大遊行燈車,由當地市民花費三個月時間製作,每台造價兩千萬日幣,每年在「睡魔祭」的一週內吸引三百萬觀眾。當藤浩志了解到每年祭典後遊行燈車將全數報廢,便想用這些廢棄材料再創作品。製作期間歷經了311大震災的低迷氣氛,2011年5月,一台遊行燈車報廢的鐵絲與和紙在藤浩志手中重生,東北劍拔弩張的雷神,到日本列島南端的博多化成一條13公尺長的飛龍,這條重生的飛龍後來巡迴展出於大阪和東京 3331藝術中心。


改變自己,改變體系

藤浩志挑戰的垃圾「規模」愈來愈龐大,從家庭垃圾、到活動廢棄物,這次展覽還突顯出產業廢棄物質的議題。展場中一大池五彩纜線,和另一池洗髮精、沐浴乳瓶蓋,就是產業廢棄物中間處理業者中台株式會社提供的「材料」。藤浩志談到參觀資源回收工廠,看到數以噸計,超越想像的工業廢棄物數量,如何運用是一大課題。展覽另外開闢中台株式會社提供的「素材市場」,無論橡膠、塑膠或金屬,都有各種尺寸形狀可供選擇,例如粗細不同的銅線、銅粉、銅圈、銅片等,彷彿原料的五金行,邀請大家一起動動腦,動手做做看。

今年4月上任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的藤浩志說,接下公職也是為了改變自己:「美術館做為藝術中心的據點,在吸引觀眾、觀光客的層面做得相當成功,然而舉辦地方活動部分卻好像不盡理想,這也許就是美術館找我的理由。美術館有保存與普及的責任,今後如何能在保護地域的同時連結新的世代,我希望做這樣的對話。」從事藝術活動30年以上,藤浩志從再生、轉型、永續、 共同的角度出發,堅持活用地域資源、適當技術、協力關係,以參加者為主體,發展出新的活動與周邊關係。不過他笑著說接任新職至目前為止,最大的改變就是規律上下班,讓他有更多時間製作作品。

會場懸掛著各式玩具連結成的「快樂環」,像 一朵朵綻放的花朵,將空間點綴得熱鬧繽紛,也許就是藤浩志公餘的斐然成果。3331藝術中心舉辦無聲拍賣(Silent Auction)估價活動,鼓勵觀眾一一細看作品,同時思考廢棄物價值的問題。另外親子參與型的工作坊,也讓孩子們用玩具做為材料自由創作,在遊戲中體驗附加價值。

藤浩志說:「玩具有一股力量,讓人一見就微笑。一種熟悉感,讓人放鬆。」13年來「Kaeru 交換計畫」累積的五萬來個玩具,滿坑滿谷堆在寬敞的展覽室,玩具依材質、顏色、甚至角色分類,有可以打滾並把自己埋進去的填充玩具山,整片一模一樣排列如軍隊的皮卡丘,無數個和自己玩成一堆的小丸子快樂套餐玩具。這些玩具是人類過度消費的證明,儘管被遺棄似乎仍未忘卻娛樂人類的使命。它們組成一大片色彩鮮豔的風景,等待某個孩子再度賦予創造歡樂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