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夏目漱石的美術世界

文學建築的虛構美術館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廣島縣立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靜岡縣立美術館
(本文原載於2013年7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被稱為「國民作家」的明治時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少時立志以漢文出世並曾留學英國的他,文學世界裡蘊含著一個橫古貫今融會東西的美術世界。在廣島縣立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靜岡縣立美術館聯合策展下,首度舉辦大規模「夏目漱石的美術世界」展,伴隨豐碩的考據研究,展出文學作品中實際存世的繪畫、重建小說中虛構的作品、同時代畫家朋友的作品、親筆繪製的南畫山水,以及親自參與的書籍裝幀等,具體呈現出作家內心的美學風景,由今年3月下旬起,分別於廣島縣立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靜岡縣立美術館巡迴展出至8月下旬。

東京藝術大學的大學美術館副教授古田亮,列舉與美術有著若干關聯的近代文學家,例如與夏目漱石同時期的森鷗外(1862-1922),擁有醫學背景,以解剖學之眼分析美術。後起的白樺派作家則積極介紹印象派以後的西洋美術,並與畫家交流熱絡。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有島生馬(1882-1972)等除了寫作,也都畫了一手好畫。接著的川端康成(1899-1972)則是曾預支稿費收購國寶的知名美術收藏家。原為美術記者的井上靖(1907-1991)在藝術圈交友廣闊,並撰寫大量與美術相關的著述。本次展覽所聚焦的夏目漱石,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的美術世界並存於他的文學世界裡。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奈良美智訪答實錄

橫濱美術館「和你我有點相似」個展直擊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橫濱美術館 原載於2012年9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以繪畫、素描、大型裝置等多樣作品享譽國際的奈良美智,自7月中旬到9月23日在橫濱美術館舉辦個展。本展反映出奈良美智在震災之後,重新回歸創作的原點,展出包括首度挑戰的大型銅雕,以及繪畫和素描。展覽名稱「和你我有點相似」(A bit like you and me)典出披頭四樂團〈Nowhere Man〉歌詞,藉以反映作品與藝術家及觀眾的關係。

追求普世共鳴

橫濱美術館策展人木村繪里子表示,奈良美智筆下的兒童或動物,時而帶有挑釁意味,時而帶著冥想似的憂鬱,多樣的表情引發世人廣泛共鳴。看似可愛的底層暗藏著強烈的意圖,或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感情,奈良美智逆向經營出人性共同的深度,刻畫出觀賞者的想像力。在各式標籤快速翻新與不斷變化的世界,能引發人們共感,長久留存並被傳頌討論的,就是與你我有點相似的、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奈良美智希望藉由作品做為藝術家的分身,獨立存在並與我們面對面,聯結延續交流的關係。

11年前,橫濱美術館就是第一個舉辦奈良美智大型個展的公立美術館,如今在畫家有生之年舉辦第二次大型個展,是橫濱美術館的異例。本展於橫濱之後,將於青森、熊本與亞洲各國巡迴展出。本刊於展覽記者會率先提出三個問題,奈良美智的真情回覆令在場人士動容,訪答實錄如下。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專訪會田誠。生為天才,我很抱歉!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森美術館 原載於2013年1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美術是刺激視覺快樂的服務業」,1990年代初期以挑戰感官與觀念作品出道的會田誠(Makoto Aida)如此定義他的職業。這位與奈良美智、村上隆並列日本當代畫壇三大天王的毀滅美學戲謔大師,用美少女、戰爭、死亡上班族等題材,對當代的混沌日本提出辛辣批判。東京森美術館目前推出會田誠首度大規模個展,展出生涯代表作約100件,展期至2013年3月31日。

新作除呼應日本震災後的核能爭議,繼十年前血腸飛濺的〈切腹女子高中生〉,既殘忍又可愛的古怪邏輯暴走出17公尺長的巨幅新作〈百花怒放〉,從身體切口噴發出草莓、糖果、彩紙、水鑽、鮮花、蝴蝶。展覽特設「18禁部屋」,提供自主選項觀摩〈食用人造少女〉、戰爭的色情漫畫屏風,以及藝術家對著「美少女」三個字自慰等情色血腥的變態作品。1990年代的「戰爭畫回歸」系列在日本政治面臨右傾化之際,宛如警世晨鐘。舊作〈星際大便〉餘韻未了,本次展覽錦上添花增設貼滿小腸圖案的粉紅房間,並為直接坐在自己排泄物上的御飯糰假面〈不思考者〉塑像,創作題材擴及消化器科。性、消化、死亡,會田誠用職人畫師的精湛技藝創造白癡般的天才傑作,豎立一座又一座追念枉然的〈無謂紀念碑〉。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專訪杉本博司。從赤裸到著衣,從收藏到創作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原美術館(原載於2012年六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日本攝影大師杉本博司,除了攝影還涉足建築設計、雕塑、能劇、文樂等多方領域,此外他還是一名收藏家,織物、古美術、生物化石、史前器物、隕石破片等藏品無所不包,展現出他對人類思想、文化、科學、宗教的博學與領悟。此刻正於東京原美術館舉行的「從赤裸到著衣」展,他以服裝出發,梳理有關人類演進的命題。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時代的悲傷畫像-石田徹也的「變形記」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檔提供/靜岡縣立美術館(原載於2015年三月號《藝術家雜誌》)

《萌芽》1998年左右 靜岡縣立美術館藏

如果我們對世界的種種不合理已經麻痺,石田徹也的繪畫或許可以帶來一些提醒。他的繪畫承載著現代人的痛楚,筆調細緻冷峻,寓意尖銳準確。畫中人物經常與建築物、交通工具、桌椅、馬桶、電器等物體合體,如文明產物的荒謬化身,又仿若一種逃遁,或受困其中。有時畫中人物變形為昆蟲,他們大多身著上班族的制式裝束,蜷曲在潮蟲的甲殼中,或變成蟑螂男在垃圾桶覓食,或如用木屑自縛為巢的簑蟲,睡臥長椅宛如流浪漢。這些昆蟲變身,令人想起卡夫卡《變形記》,無法與世界溝通的孤獨絕望,無法見容於世間的齷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