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凡人聖壇-波坦斯基的眾生肖像

波坦斯基辭世了。有幸曾於2018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見到大師本人,難忘他的談吐風範(圖)。


以下回顧2019的一篇報導。

凡人聖壇-波坦斯基的眾生肖像

撰文│邱馨慧 圖版提供│朝日新聞社 (本文原載於2019年8月號《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日本舉辦法國知名當代藝術家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大規模回顧展「Lifetime」,展覽從大阪的國立國際美術館開始,目前巡迴展至東京六本木的國立新美術館。這檔充滿生命重量感的創作回顧展,和同樣位於六本木的森美術館舉辦的衡量靈魂重量的「鹽田千春個展」,彷彿在六本木舉辦了一場生命對談,兩位各來自東、西方的藝術家相互交輝。波坦斯基展於國立新美術館展至9月2日後,將巡迴至長崎縣美術館,展期自10月18日至明年1月5日。

波坦斯基1944年出生於巴黎,1968年發表短片電影,1972年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之後,活躍於世界各地。1990年開始,波坦斯基製作許多大型裝置,在日本也相當活躍,曾參加「大地藝術季越後妻有三年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並獲頒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  

波坦斯基兩年前在東京都庭園美術館舉辦過個展,這次的回顧展,介紹他長達半世紀的創作歷程,從早期代表作,到為這次東京個展特地製作的新作,共計47件作品。



整個展覽是一件作品

關於展覽標題「Lifetime」(生涯),他說: 「Lifetime,就是我人生的時間,也是我藝術生涯發展的全部。然而,希望可以如鏡子一般映照出參觀者各自的人生。將整個展覽看成一件作品,其中能否出現『詩』、自己的想法,或哲學思考,任憑參觀者自身。」  

自詡為「空間的藝術家」的他,將整個展覽當作一件作品呈現,展覽作品並未依時代排列,而是自己精心構思配置。本展從60年代末製作的珍貴錄像作品〈咳嗽的男子〉、〈舔男〉開始,通過LED燈牌〈DEPART〉展 開展覽的旅程,瀏覽他的各時代代表作。事實上,走過大半展場,還能聽到入口作品〈咳嗽的男子〉激烈的咳嗽聲,如同自己哪位熟人的病情令人掛念。對於作品和作品之間由於相鄰和先後關係而產生了連結,波坦斯基說:「展覽的結構與繪畫結構的想法相同。」 

波坦斯基於70年代製作了許多蒐集照片的作品,本展展出〈D家的相冊.從1939到1964年〉,以及合成自己歲到60歲各階段照片的〈自畫像〉。穿過投影波坦斯基各年齡層照片的線簾〈間隙〉,呈現80年代作品運用燈光製作裝置,〈紀念碑〉將燈光裝置在孩童的黑白照片 四周,如同基督教的聖像,形成神聖的場所,昏黃的光線誘人冥想。高掛的〈滿是皺紋的紀念碑〉將芸芸凡人的面容,鑲入眾人仰望的聖壇。  

90年代起,波坦斯基的大規模裝置引發關注,他在金 屬箱上貼上從瑞士各地報紙訃聞剪下的人物照片,製作〈死亡的瑞士人的資料〉,或剪報放大100張照片組成〈第三版消息〉。在無數陌生人的肖像包圍下,參觀者或許會喚起不經意中被遺忘的記憶,在靜謐的會場氣氛中,感覺他人的存在。  

本展由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長崎縣美術館共同策畫,波坦斯基說:「各個展覽雖有相似之處,仍有所不同,好比同一齣戲有不同的呈現。」在東京的展覽新增了〈白色紀念碑.來世〉,以及新作〈幽靈走廊〉等。通過鬼影幢幢的走道,進入展覽後半。


讓藝術成為神話

走過〈幽靈走廊〉,會場中央出現一座龐大的〈煤矸山〉。「煤矸山」是開採煤礦所產生的固體廢物的堆積,波坦斯基以堆積成山的大量黑色衣服,象徵開採煤礦的眾多工人,並暗示他們被抹滅的個性和回憶。黑山 上方懸掛著的作品〈精神〉彷彿他們的靈魂,超過100 面印有肖像的白色布帷飄飄蕩蕩。四處錯落的黑衣人偶〈發言〉,則透過感應器向往來的人們提問,當我們駐足側耳傾聽人偶,卻可能想起很少真正傾聽的真實生活中的身邊人。  

波坦斯基雖不斷以個人或團體的記憶、宗教或死亡的主題創作,近年也採取不留形體痕跡的創作手法。以「人類傳述」為主題,創造神話的「聖地」(Animitas) 系列,是他在世界各地設置大量風鈴,長時間拍攝錄像作品。本展展出的〈聖地(白)〉是在加拿大北部嚴寒的氣候中拍攝的,影片中的物體已經消失,但影片中的風鈴聲響徹會場,取代入場時的咳嗽聲,營造出一個神祕的空間。

東京表參道的路易威登藝術空間(Espace Louis Vuitton) 同時推出的波坦斯基個展,也是「聖地」系列。「聖地」原文Animitas,是西班牙語「小靈魂」的意思,波坦斯基以風吹風鈴表現亡靈:「亡靈雖然看不見,卻如風一般圍繞著我們。」掛著風鈴的無數立竿,布局根據他生日那天南極星空的分布,他將同樣的配置重現於智 利阿塔卡馬沙漠、以色列的死海、接近北極的魁北克雪 地,以及日本瀨戶內海的豐島。  

「聖地」系列共有四個版本,除了豐島的裝置之外, 其他三件已被風和暴風雨破壞,裝置景象只存留於錄像。關於作品的毀滅,波坦斯基說:「〈聖地〉最重要的是被棄置,錄像都是以同樣的方式拍攝的,隨著時間流逝,只留下痕跡和回憶。」成為神話。

而現存於豐島的版本則在持續擴大。「這個作品沒有盡頭,希望和蒐集了七萬個心臟音的〈心臟音檔案〉一起,成為如古廟神社一般的巡禮之地,那 時人們已經忘了藝術家是誰,只是聆聽祖先心臟的聲音。」



參觀展覽類似在教會沉思默考


同樣是長期拍攝,〈神祕地〉由拍攝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的三個影像構成,波坦斯基和當地音響工程師合作製造喇叭狀的物件,試圖透過金屬的聲音引發鯨魚反應,在巴塔哥尼亞,鯨魚是知道時間起源的生物,此作象徵了不可得的知識。  

通過〈白色紀念碑.來世〉的門,右手邊〈保存室(加拿大)〉牆面掛滿人穿過的舊衣服,看著使用過的衣服痕跡,想像穿過的人們,作品暗示著存在消失之後,記憶留存的必要性。左手邊是展期中不斷變化的作品,大量燈泡裝置的〈黃昏〉每天熄三盞燈,展期結束時作品變成全暗,寓示人生邁向死亡。  

抵達燈牌〈ARRIVEE〉到達展覽(或人生)的終點。「參觀展覽,類似於在教會沉思默考的時 間。」波坦斯基說:「好像看到一所教會門開著,於是走進去,在幽暗之中,看到有些人的手在動,有股獨特的味道,有音樂聲響。在教會的長椅坐下,靜靜思考幾分鐘。教會就是這種思考的場所,沉思默考幾分之後走出教會,回到自己的人生。我希望參觀展覽,就是類似那樣的行為。」  

波坦斯基期許像自己一樣沒有特定信仰的人, 能讓美術館成為新的教會:「我的作品提出問題,卻沒有提供答案,或賦予感動。希望參觀者 能被我提出的問題觸發,向自己提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