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不自由之後,情何以堪-2019愛知三年展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愛知三年展實行委員會
(原載於2019年10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在日本引爆爭議的「表現的不自由展」,半年後移師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然而就在日前(2020年6月5日)激進右翼的名古屋市長,仍推文鼓動罷免支持藝術表現自由的愛知縣長,風波並未因展覽結束而平息,日本政壇肅清異己的行動仍加劇進行中。這則去年發表於2019年10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的報導,希望有助台灣朋友了解來龍去脈。


從2010年愛知萬國博覽會開始舉辦的愛知三年展,與橫濱三年展、越後妻有三年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並列日本最重要的大型藝術節之一。相較於結合觀光休閒的越後妻有、瀨戶內等藝術祭,都會型的愛知三年展更著重於知性議題,並以表演藝術比重為特色。

今年進入第四屆的愛知三年展,活動腹地從名古屋擴張到豐田市,谷口吉生設計的靜謐優美的豐田市美術館,剛剛整修開放,也加入三年展行列,另一方面還同時舉辦克林姆大展,祭出愛知縣美術館鎮館之寶〈黃金的騎士〉, 以當地的古典收藏底蘊,襯托愛知三年展的當代藝術面向。

然而8月1日開幕後第三天,主會場愛知藝術文化中心的一項「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企畫單元,即因涉及慰安婦等議題的作品引發爭議、暴力威脅及政治權力施壓而中止,連帶其他12組藝術家罷展抗議,受到日本全國及國際藝壇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失去全貌的展覽,暴露表現不自由和社會不寬容的真相,其他參展藝術家各自採取不同的聲援行動,直至本稿截止,實行委員會仍不放棄爭取 「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復展,希望民眾看過作品再進行討論,相關新聞沸沸揚揚,後續發展不斷。愛知三年展展期至10月14日。


展前轟動一時的男女不平等議題

事實上,今年三月底,愛知三年展藝術監督津田大介公布全部參展藝術家名單之時,一度獲得美術界及社會輿論 相當高度的讚許。原因之一是名單實現了參展作家的男女平等,媲美同樣在今年首度達成性別平等的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引爆關注的,是同時公布的日本美術界性別不平等數據,大型藝術季的參展藝術家男女比例、美術大學新生男女比例、策展人與美術館長男女比例等的顯著差距。 其中,美術大學學生男25%:女75%,美術館學藝員(研究 員、策展人)男34%:女66%,美術館長男84%:女16%⋯ ⋯,令人想起去年剛發生的東京醫科大學入學弊案,人為操作壓低女性成績的事件,讓日本性別差異指數世界排名第110的現實,再度浮上檯面。  

這一屆愛知三年展標題為「情的時代」,其中「情」 字,有著「感情」、「情報(資訊)」、「人情(同情心)」三種意思。當今世界面臨恐怖攻擊頻頻、工作機會減少、治安問題、生活困難、難民與移民困境、排外主義,全球化和民粹主義的衝突等現狀。大量充斥的資訊觸 撥情感(情緒)爆發,使得政治、外交、民眾格外激動,津田大介認為:「抑制激情的『人情』,也應該是人的本 能。」

英文標題「馴服你我的激情」(Taming Y/Our Passion), 典出加拿大哲學家哈金(Ian Hacking)的《馴服偶然》 (The Taming of Chance),哈金援用法國哲人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權力概念,構築出有效管理人類的理論。然而津田大介認為人類並非動物,儘管立場衝突,也能對有難的他者伸出援手。動之以情,可以馴服你我的激情,頗有悲憫與理性共濟的理想色彩,同時契合地名的「愛」與「知」。

他撰文說明展覽的主題概念,引用德國知名政治家俾斯麥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政治並非科學,而是術(art)」,政治被定義為「獲得民眾理解同意的技藝」,記者出身的津田大介所主導的三年展,頗有挑戰用藝術解決政治難題的意味。


政治施壓介入,學者藝術界聲援

然而其中「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單元包括慰安婦問題、天皇的戰爭責任、殖民地統治、憲法第九條存廢等批判政權的敏感內容一公開,民眾的抗議電話和郵件大量湧入主辦單位,其中包括「要帶汽油罐來叨擾」的死亡恐嚇,讓人想起剛發生不久的京都動畫公司縱火案。名古屋市長批評展覽「踐踏日本人民的心」,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柴山昌彥文科大臣都反應展覽獲日本政府文化廳補助,會在調查後作出應對,暗示取消補助的可能。連神奈川縣知事也加入評論:「絕對不認同使用縣的稅金助長政治表現。」引發波及橫濱三年展的疑慮。  

在暴力和政治的介入下,主辦單位以「安全理由」封閉展覽室,中止「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展出。 參展的83組藝術家發表聲明抗議,包括國際美術館會議(CIMAM)等在內,數個美術組織譴責關閉展覽,指出事件深刻損害表現自由。日本筆會等團體表態支持繼續展出,指出「行政權要此類發言為政治壓力,為(日本)憲法21條2項所禁止之『檢閱』。」憲法學者們也發表聯合聲明,批判政治家們對表現的自由的重要性欠缺理解。  

時值日韓貿易開戰,「嫌韓」情緒蔓延,政客發言數度夾雜日本國內增稅的民怨,展覽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黑歷史」,引爆右翼輿論不滿。「大眾傳媒為達視聽率而煽動不安、燃燒正義感,社交媒體為攻擊對手而擴散不實情報,許多資訊的發布以動搖人們為目的。」津田大介展覽敘述文中的反智亂象,諷刺地命中展覽的處境,而包括最初轟動一時的男女平等在內,所有議題訴求從媒體完全消失。愛知三年展原來期望呈現各種不同立場,取得相互理解的初衷,終究成了一面照妖鏡,表現自由嚴重倒退,執委會發表公開信指控事件為「戰後最嚴重的審查」。


欲蓋彌彰?到底什麼被封了?

到底「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展出了什麼?這個單元企畫可以回溯到2015年民間舉辦的「表現不自由展」,聚集展出各種在公開展覽中視為禁忌的作品。愛知三年展的「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則網羅16件過去在日本因各種理由被禁止展出的作品,其中最具爭議的是藝術家金曙炅(Kim So-Kyung)和金運成(Kim Eun-Sung)夫婦的〈和平少女像〉,「少女像」象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軍慰安婦,最早設置於韓國首爾的日本駐韓使館門口,後陸續在世界各地增加,參觀者可以坐在「少女」身旁的空椅感受思考,特別觸動也有過慰安婦歷史的台灣人。  

台灣已知有超過1200位日軍慰安婦,她們被徵召到軍中幫忙洗衣做飯,夜裡卻需額外的恥辱勞動。「少女像」可能是身邊一位一生說不出苦楚的阿嬤,或者自己若生在那個時代,那少女便是自己。然而〈和平少女像〉被日本右翼人士視為「仇日」象徵、「反日」宣傳,2012年東京都
美術館的JAALA國際交流展中展出迷你版,因牴觸美術館營 運要綱而撤展。  

同樣是慰安婦主題,安世鴻攝影作品〈重重──遺留 在中國的朝鮮人日本軍「慰安婦」的女性們〉,2012年於Nikon沙龍展出時,發生類似這次三年展的抗議而被迫中止,最後法院判決相機製造公司Nikon賠償藝術家日幣110 萬元,此一判決先例是否也適用於本次三年展,有待後續觀察。 

嶋田美子版畫〈那幅應該被燒毀的畫像〉,被焚的畫像人物便是昭和天皇。小泉明郎〈空氣#1〉以天皇體制為主題,將皇室家族照片中的皇室成員一一塗改為背景,消失在空間中,此作遭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撤展。

大浦信行〈擁抱遠近〉以昭和天皇為題材,同樣被視為「具侮辱性」,這批版畫作品原為富山縣立近代美術館收藏,但遭縣議會批評而變賣,展覽目錄也遭焚毀,「表現 的不自由・在那之後」中追加展出影片,其中焚燒昭和天 皇照片的畫面引爆熱議。  

中垣克久〈時代的肖像─瀕危物種白痴日本人─圓形塚〉上印有日本憲法第九條,該條文約束日本不得宣戰,卻是安倍政府力圖廢除的,作品批判執政當局右傾化。 Chim↑Pom在福島拍攝的攝像作品〈氣合100連發(精神喊 話100發)〉受邀參加某國外雙年展,卻遭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阻止。  

展出包括一件一般市民的作品,是一首歌詠憲法第九條和女性示威的俳句,這首短詩獲得地方社團俳句比賽第一名,原應刊於公民館(社區活動中心)刊物,卻因「觸及政治中立性」而被拒刊載,是一般民眾生活存在言論表現審查的一例。  

但隨著拒展單位不同,政治立場也有所轉變,例如紐約MoMA展出橫尾忠則〈暗黑舞踏派ガルメラ商會〉的海報,由於聯想「旭日旗」而遭抗議。橫尾忠則另一件〈包覆電車第五號「泰山」案〉也因引人聯想尼崎JR電車脫線事故的被害者,而遭日本鐵道JR西日本公司拒用。


愛知三年展中的台灣面影

「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中止事件,還在對立中尋求對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整個愛知三年展匯集了世界各地超過80組藝術家與團體展出,除了「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16組之外,占三年展更大部分的表現不容忽視。  

其中幾個與台灣相關的作品,相當耐人尋味。愛知三年展雖不見台灣慰安婦蹤影,唱日本國歌的台灣老人的登場,足夠百感交集。毒山凡太朗錄像作品〈君之代〉(日本國歌)在台灣尋找曾受日本教育的老人,讓他們回憶童年學習的日本歌曲,老人唱歌時滿臉皺紋流露孩童的天真,台灣和日本友好的背後襯映著時代的荒謬與無奈。  

藤井光錄像裝置〈無情〉一面牆播放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所藏1940年代皇民化運動檔案影片,對照愛知縣內年輕外國人模仿影片中皇民化的訓練儀式,作品簡約有力。  

袁廣鳴〈日常演習〉用空拍機攝影萬安演習中不見人跡的都市,空襲警報響徹的空城,既超現實又絕對真實,巧妙配合隔壁展室〈明日樂園〉傳來的爆炸聲,是本屆愛知三年展開展以來廣受好評的作品。


不放棄的藝術表現

愛知藝術文化中心地下通道,加藤翼的錄像作品 〈2679〉中,互相束縛牽制的樂手們演奏國歌。而愛知縣美術館入口大廳,日本藝術團體Exonemo〈Kiss, or Dual Monitors〉,透過巨大的手機畫面,人們似乎在接吻。  

然而12組藝術家罷展抗議「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中止,其中包括西班牙藝術家朵拉・加西亞(Dora García)仿效東德間諜活動的表演作品〈羅密歐〉。田中功起也用大型擋板遮住作品,關閉展室,觀眾在美術館現場雖只能看到半遮半掩的展室,可透過書面說明及上網的影片了解作品。這些關閉的展室提醒了不自由存在的事實。

一度終止展示,又重新開放的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孤獨的語彙〉45個色彩繽紛的小丑,仍閉著眼坐臥偌大的展室,這些代表24小時獨處中的45個行為:做夢、放屁、許願、說謊⋯⋯,不置可否地任人撤展、開放展示、合影自拍⋯⋯。  

展覽可見許多繪畫、雕塑形式的探索,菅俊一將設計延伸至美術,石場文子畫出照片物品輪廓,增加攝影的「繪畫感」,文谷有佳里專注於線條的空間追求,今村洋平反覆上萬次精密的版畫操作,累積色料成為雕塑般的「立體繪畫」。海瑟.德威-黑格伯格(Heather Dewey-Hagborg) 的〈陌生人視像〉從紐約街頭蒐集DNA採樣,根據資料推測,3D列印而成的面具。希爾・弗洛耶爾(Ceal Floyer)聲音裝置〈無題(靜止)〉營造「錯覺繪畫」的聽覺感受。 威立德・貝西堤(Walead Beshty)〈聯邦快遞〉是運送過程中破損的展覽箱、〈旅行照片〉是經過海關檢查受損的底片影像,由於漂泊的身世,物件成為「作品」。


移民課題、性別自主權

原本進入古巴藝術家塔妮婭・布魯古拉(Tania Bruguera)展室前,手上要蓋章一個五位數字,是2019年成功脫逃的難民及逃離失敗而死亡的難民,相加的總數。如今這個展室參與罷展抗爭,其他仍有許多表現移民、難民之作。

瑞士的猶太裔畫家米利安姆・康(Miriam Cahn)的作品,表現武器、戰爭、難民議題等。南非藝術家甘地絲・布萊茲(Candice Breitz)錄像作品〈愛的故事〉,請來知名演員亞歷・鮑德溫、茱莉安・摩兒演繹真實難民的故事,對照難民親身的訪談,比較兩種傾聽的意願。同樣是難民的主題,英國藝術家詹姆斯・布里朵(James Bridle)〈無縫過渡〉用電腦動畫圖解從移民上訴院、拘留所,到倫敦希斯羅機場移民遣返中心,一條洗練順暢的移民遣返之路。  

南斯拉夫藝術家卡特琳娜・齊德傑拉爾(Katarina Zdjelar)〈Shoum〉拍攝兩位賽爾維亞男子試圖學習Tears for Fears樂團名曲《Shout》,聽音拼寫出塞爾維亞語般的文字,具體化跨文化學習中的理解謬誤。永田康祐的錄像作 品,則透過異國料理食譜的本土化,思考類似的主題。  

在性別議題方面,青木美紅的巨型刺繡裝置〈1996〉探 討女性的生育自主權。日本藝術團體Kyun-Chome紀錄片關懷變性人的性別自主。墨西哥藝術家莫妮卡・馬耶爾 (Mónica Mayer)的參與型作品〈曬衣繩〉,掛在曬衣繩上的,原應是觀眾填寫關於性別歧視、性騷擾、性暴力問 題的粉紅卡片,由於抗議「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單元中止,撕毀散落一地。


老街區的民宅空間

名古屋車站附近的老街區四間道、圓頓寺也規畫為展覽空間,展期間觀眾們拿著地圖穿梭老屋保留區,一邊尋找作品,一邊探索街景。江戶時代商家「伊藤家住宅」是愛知縣指定文化財,這裡展示津田道子〈用鏡和影像改變客廳〉交錯運用窗、鏡、螢幕,空屋還在上演人的物語,參觀者突然發現自己也在這空屋物語之中。岩崎貴宏用無數抽屜和儲物櫃堆積〈出現在儲藏間的街景〉,在發出腐舊氣味的儲藏間中開闢出一片心馳神往的空間。香港藝術家梁志和、黃志恆也於名古屋市區四間道民宅展出〈圓頓寺會客室〉,從當地老照片發掘當地的故事。  

中國大陸藝術家葛宇路2017年擅自將自己的名字做成路牌標誌,設置在北京的無名街道,「葛宇路」路牌不但未被撤除,久而久之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導航定位地圖和快遞單據等,直到作者將事件紀錄送交美術學校展出,整樁烏龍才曝光,警察拆除路牌之際吸引大批媒體報導。如今曾經在北京輕鬆宣示主權的「葛宇路」路牌,正插在名古屋圓頓寺銀座街。  

弓指寬治在圓頓寺商店街展出〈燦爛兒童〉,陳述2011年一位患有癲癇症的司機開車肇事,造成六名學童死亡的車禍事件,一定的時間距離(相較於今年的池袋高齡者交通肇事),加上兒童畫的展示手法,讓參觀者卸下期待與心防,進而容易理解事件雙方的背景和立場,其中的矛盾和百感交集,十分契合津田大介提出的展覽概念「情」。  

愛知三年展,特別是「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後續衍生許多意想之外的發展,西班牙實業家達丘・貝奈特(Tatxo Benet)買下爭議焦點的〈和平少女像〉,計畫明年於巴塞隆納開設「自由美術館」,展出他收藏因政治、種族、道德,或性主題,在全世界遭受審核的作品。

8月31日東京大學一名自稱「Don't Tell Me荒井」的男學生,打扮成「少女像」,帶著自己做的類似展覽的木椅,坐在愛知藝術文化中心門口,他將表演過程及對「表現的不自由・在那之後」中止的看法,製成影片上傳Youtube。這個諧擬之作既幽默又嚴肅,訴求簡單明瞭,在推特轉發數千次,Youtube點擊率近萬,體現出現代年輕人的表現管道。  

9月11日,主要會場愛知藝術文化中心內,發現不明人士的惡作劇,兩張模仿官方作品解說的標示貼在牆面,標示中作品編號 「A23?」,作者「津田大介」,作品名稱「表現的不自由展」,作品說明:「表現的自由是什麼?刻意挑選的有爭議的作品,喚起觀眾的情緒,引發肯定和否定的各種行為表現。結果導致展覽被取消。本作提醒我們,一向被視為空氣般理所當然的自由,實際上是脆弱而虛幻的。本作鼓勵人們討論自由的意義和範圍,也展示了現代日本言論自由的極限。本作為參與性藝術,由各位發表的意見所組成,請掃描QR碼評論。」  

這些即興加演都未被美術館驅逐,世界仍有寬容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