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捕捉光影的浮世繪師-幕末明治的小林清親

原載於2015年四月號《藝術家》雜誌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靜岡市美術館

有「最後的浮世繪師」之稱的小林清親(1847-1915)逝世至今屆滿一百年,日本電視台NHK於二月播出長達一個小時的特輯,介紹這位捕捉了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時代變貌和光影變化的日本印象派先驅。紀念展在靜岡市美術館、練馬區立美術館巡迴展出。

明治錦繪「光線畫」的開拓者
27歲才立志畫業的小林清親,運用遠近法、陰影法、明暗法等西洋繪畫手法,創作嶄新畫風的精緻木版浮世繪「錦繪」,幾乎一出道立即獲得成功。明治九年(1876年),29歲的他製作了東京新大橋雨中圖等五件作品,洋溢獨特的詩意。出版商松木平吉從中看出畫家對光與影的敏銳度,名之為「光線畫」,作品廣受好評,小林清親一舉躍為暢銷畫家。

此後五年間,小林清親共創作了93件「光線畫」,這系列浮世繪後來被統稱為「東京名所繪」,紀錄了江戶時代過渡到明治時期間,江戶城轉型東京的時代風貌,是認識明治初期東京的最佳史料,對照歌川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儼然「明治的廣重」。

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使東京的城市風貌產生急遽變化。小林清親的浮世繪中,蒸汽火車、西洋建築、電線桿、瓦斯街燈、人力車、鐵道馬車等象徵新時代都市文明的風物相繼登場,淡彩素描風格賦予畫面現代氛圍,卻又瀰漫著一股懷舊的鄉愁。小林清親和西方追求光與色的莫內(1840-1926)幾乎同一時代,1873年莫內於第二次落選展展出印象日出,印象派於焉誕生。1877年莫內畫火車駛進聖拉薩車站,歌頌工業革命帶來的時代變貌。印象派的崛起與小林清親製作「光線畫」的時間重疊。

此外,惠斯勒(1834-1903)的夜曲:青色與金色-巴特西舊橋小林清親作於的開化之東京:兩國橋之圖也因酷似而經常被對照。惠斯勒在泰晤士河畔畫下一座座舊橋和建設中的新橋,小林清親的東京五大橋之一:兩國真景描繪西洋式兩國橋亙過隅田川,電線桿和電線橫過眺望富士山的視線。然而由於時代相近,考據推測相互影響的可能性不高,或許恰可說明小林清親的藝術追求與凝視景物的角度,和同時期的西方畫家有極為相似之處。

最後的武士成為最後的人氣繪師
身高一米八的小林清親原是一名低階武士,幕府末期出生於江戶的米倉役人之子。他曾追隨德川家茂到京都、大阪,也曾參加德川慶喜還政明治天皇之後的伏見之戰,戰敗後與幕府軍撤回江戶,甚至在德川慶喜走避水戶後,仍參與「上野戰爭」最後一博。小林清親作為武士抗戰到最後,終究目睹明治新政府軍接收江戶,改稱東京。

親身經歷江戶時期終結的小林清親,追隨德川家遷居靜岡縣,時年二十一。德川慶喜被軟禁於靜岡期間,隨洋學機關「開成所」的中島仰山學習油畫,寄情文藝攝影。但小林清親在靜岡的六年極其貧困,隨著幕府崩壞武士被廢除,他回到東京決意成為畫家。小林清親拜下岡蓮杖門下習寫真術,西洋畫師事倫敦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特派記者魏格曼(Charles Wirgman,曾赴廣東採訪第二次鴉片戰爭),從川鍋曉齋、柴田是真習日本畫,然後綜合各種技法誕生了「光線畫」,締造明治時代的浮世繪新樣式。

相較於傳統浮世繪的誇張構圖和強烈對比的色彩,小林清親的畫面顯得作風寫實用色溫和。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史教授亨利‧史密斯(Henry D. Smith II)對照小林清親的水彩寫生帖,指出他的獨創性是以日本版畫表現水彩畫的質感。小林清親傳世的九冊寫生帖近年備受矚目,他用水彩素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的風景,其寫生力不愧為日本水彩畫的先驅。

小林清親在寫生帖仔細記下素描的日期時刻,相當執著於時間與光影變化的關係。靜岡市美術館大庭千恵子指出大幅版畫薩埵峠之富士就詳細標示寫景於「一月中院(疑為中浣,指中旬)午前九時寫薩埵峠之富士」,描繪冬日早晨空氣的乾燥清朗。處女作群中的海運橋第一國立銀行則用水彩調表現天空陰濕灰暗的雪景。小林清親對於水的描繪極為迷人,波光粼粼的水面與倒影,賦予浮世繪清新脫俗的浪漫。他的夜景又別有一番情調,燈火的文明點亮了城市夜晚的街道和生活,日本橋夜瓦斯街燈下熙來攘往的行人,背光成為剪影,色彩幾乎簡約成黑白調。

為了進一步掌握作品表現,小林清親學會自己刻版、拓印,1877年第一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出品的貓與提燈,套色35版挑戰油畫質感,貓毛紋路、燈籠明度,以及貓撲倒燈籠補鼠,老鼠破燈而逃的動態都栩栩如生。包括亨利‧史密斯、山梨繪美子等學者都曾指出,照相術刺激了小林清親對寫實的追求,與照相機較勁的結果,浮世繪獲得重新構圖,同時擺脫傳統的窠臼。

小林清親捕捉剎那間的動態,以火勢的表現最令人動容。明治14年(1881年)發行了四件以火災為主題的版畫,其中包括明治時期最嚴重的神田大火,小林清親半夜抓起寫生帖往現場畫了一夜,早晨回家發現自家也被燒成灰燼,足見他專注繪畫全然心無旁鶩。表現火災的繪畫相當罕見,小林清親的作品表現了臨場感也兼具新聞性。

Punch,放痴,諷刺
然而小林清親在人氣頂盛時期突然放棄「光線畫」,後來出版的武藏百景完全回歸歌川廣重風格,即使這系列「畫風老套」的版畫不受市場青睞而中止出版,小林清親也不復重拾「光線畫」法。真正原因不得而知,推測當年大火燒盡他所鍾愛的江戶風景,同年的明治十四年政變,自由民權運動受挫,小林清親轉為反政府派,也可能導致他無心歌頌明治改革的風光。「光線畫」風格由弟子井上安治繼承,小林清親轉入團團珍聞周刊作社會諷刺漫畫,並為東京日日新聞》《報知新聞等多家報紙繪製新聞插畫。

小林清親開始以「清親放痴」為題做一系列漫畫。「放痴」是「ポンチ」繪的諧音,意為諷刺畫,語源為英國諷刺漫畫雜誌Punch周刊。1862年在橫濱的英國美術特派記者魏格曼創辦The Japan Punch,是日本最早的漫畫雜誌。小林清親曾從魏格曼習西洋畫,但根據么女(小說家)小林哥津的清親考,小林清親因不滿魏格曼對日本人的輕蔑態度,做為門生的期間非常短暫。一般認為小林清親的水彩畫技巧主要靠自學,但他後來進入新聞領域以漫畫針砭時局,說明他受魏格曼的影響並不限於繪畫藝術。

團團珍聞追隨The Japan Punch之後成為日本最早期的時局諷刺雜誌之一,當時頗為暢銷,創刊當年銷售約15萬部,到了1880年則有年售26萬部的佳績。小林清親以諷刺畫尖銳批判社會的同時,也嘗試錦繪漫畫、銅版畫、石版畫、戰爭畫、教育畫,晚年繪大量肉筆墨彩畫,創作十分多樣。小林清親的時代正值浮世繪沒落,近代漫畫勃興,明治十年間畫「光線畫」,明治二十年間做新聞插圖,明治三十年間繪肉筆墨彩,他的「轉行」順應了時代趨勢。

浮世繪時代落幕
明治初期起,活版、石版等西洋印刷技術相繼傳入日本,大量印刷成為可能。到了明治22年已是石版流行的全盛時期,加上運用珂羅印刷照相製版、銅鋅版凸版印刷術,可以印刷出攝影圖片。論製作速度、寫實性,或價格,浮世錦繪均處劣勢,於是漸漸走向衰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熱絡的戰爭畫市場一度讓錦繪復活,當時日本的版畫師幾乎全員投入戰爭畫製作,卻也是浮世繪最後的榮景。其後的日俄戰爭,由於彩色印刷術發達,加上國營郵政事業發行「戰役紀念繪葉書」明信片熱賣,木版畫退出時代的潮流。

50歲後,小林清親旅遊日本各地,以墨彩揮毫作畫,晚年已褪下一線人氣繪師的光環。就在錦繪衰頹的明治末期,人們又懷念起小林清親的「光線畫」,木下杢太郎登門造訪小林清親,隨後於大正二年(1913年)的美術雜誌發表清親東京名所繪一文,永井荷風的東京散策記日和下駄也視小林清親東京名所繪典雅的江戶時代風景為理想。近年來,他的一些墨彩大作被發現,人們開始對小林清親晚年的藝術予以重新評價。

耐人尋味的是這位捍衛幕府到最後的武士,成為浮世繪最後的人氣繪師後,仍數度作畫歌頌德川幕府。包括歷代德川將軍肖像的高貴德川繼紹之寫像,歷史畫日本外史之內:禁門之變德川慶喜揮軍大敗尊攘過激派的馬上英姿,教育畫教導立志基德川竹千代(家康幼名)德川慶喜等。其中教導立志基德川慶喜一圖,末代將軍回望窗外落葉,彷彿凝視德川政權的凋零。小林清親做此畫時,懷抱著多麼強烈的情感和惆悵?畫上有留美的民權論者戶田親堂的和歌,讚德川慶喜真知卓見天下趨勢,為國為民忍辱支持明治維新,其功勳於百年之後必有正確的論定。百年之後的今天,幾乎所有德川幕府的展覽,小林清親的畫作都隨伺其中。即使成為畫家,小林清親仍秉持著做為武士的信念。


【延伸閱讀】
没後 100年 小林清親展 - 静岡市美術館 http://www.shizubi.jp/exhibition/150207_0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