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田中一光與設計的前後左右

透視未來的視覺表現與生活美學

撰文、攝影│邱馨慧 圖版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原載於2012年11月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出生於古都奈良的田中一光(1930-2002)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設計師,他用現代創作的手法,結合日本傳統,將他所熟知的庶民文化,如琳派、浮世繪、傳統藝能等做為視覺表現的主題,為日本文化塑造出生動鮮明的形象,樹立優雅節制的日本設計風格。田中一光在字型開發上投注的心力,與在文字設計術(Typography)上的貢獻,深刻影響了漢字文化圈的設計。而他於1980年代提案創立的「無印良品」,提倡簡樸的生活美學,洞悉今日世界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預告回歸基本價值觀的正當性。今年是田中一光去世十周年,21_21設計中心即日起至明年1月20日舉辦「田中一光與設計的前後左右」特展,回顧一代設計大師一生的創作軌跡。田中一光生於戰後日本急遽變化的時代,作品也反映出日本自戰後重建到經濟起飛的歷程,對於當今日本社會的處境、未來的創意方向仍具啟迪。


設計與空間.人類與環境

「設計的前後左右」是田中一光於1995年出版的文集的書名,策展人小池一子,也是長期與田中一光共事的創意總監,選擇田中一光自己起的標題做為展覽名稱。田中一光所說的「設計的前後左右」固然包括設計與空間的關係,主要談的是設計與人類生活的環境,他在書末後記書寫著:「地球資源的枯竭、環境汙染、交通和都市的問題、產業與生活的廢棄物,以及社會福利與高齡化社會問題等,過去設計所追求的富裕生活,製造堆積如山的課題。在這樣的時代,設計如果無法形成干預的概念,對人類、對設計,受難的時代都將來臨。」

小池一子用「設計的前後左右」來詮釋田中一光的成就:「前」是他所洞察的未來,「後」是他繼承了日本的古典與市民文化,「左右」則是他與同時代藝術家、企業的合作,以及引領的東西文化交流。展覽呈現大量作品與檔案資料,以創作主軸的平面設計為中心,展現田中一光涉足各類領域的多彩面貌。展覽第一部分「書的世界」,從現存田中一光經手設計的640冊書籍中,選出150件展示,這些書籍包括日本創意、美術、工藝、製造、建築空間、傳統藝能、設計、攝影、插圖、時尚等領域,羅列田中一光對古今東西所有的創作主題與媒材的處理。


才氣縱橫書的世界

田中一光也參與實驗性質的戲劇與出版,無論案子大小,傾全力製作傳單、節目單,並熱中於雜誌製作。他曾說:「我喜歡書,不管是雜誌還是單行本,不光是封面裝幀,包括其中內部,也就是擔任藝術指導,都能讓我興奮地整個投入。」而他設計生涯的主題――文字設計術,就充分發揮出文字的力量,不僅日文,排列組合西方文字與日文做為封面主角,構築了田中一光書籍的傑出地位。由於雜誌具備專門性與時代尖端的先見性,田中一光十分醉心於雜誌工作,他在《別冊太陽》的「琳派百圖」專輯中,除了擔任美術構成,更親自執筆。他將小報《流行通信》變身為時尚雜誌,用縱排與橫排的文字創意構成雙封面的《縱組橫組》(たて組ヨコ組),擔任《approach》雜誌藝術指導近40年直至去世,田中一光的才華在雜誌世界光芒四射。

小池一子在展覽解說中提到:「田中一光是一位具備旺盛好奇心與審美眼光的優秀人才。他身懷各種領域的才能,這是實際交流的結果。這些書籍也是他展現社交才華,用真心與人搏感情,而進一步綻放的光輝。田中一光與京都市立美術專門學校(現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時期的同學粟辻博是莫逆之交,他欣賞八木一夫的前衛精神,對龜倉雄策、原弘等平面設計前輩極為推崇。與三宅一生、艾爾文.潘(Irving Penn)合作的三角關係,成為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完美組合。」小池一子透露,田中一光自學生時代就非常崇拜早川良雄,曾趁深夜到車站偷早川設計的海報。「具體」美術團體的吉原治良則發掘剛出道的田中一光設計海報,告訴他:「絕對不可以模仿!」吉原治良和早川良雄都是田中一光設計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現代風格的文字之美

文字是平面設計的要素中,田中一光特別重視並探索不懈的項目。1960至1970年代,賀伯.魯巴林(Herb Lubalin)在紐約開啟美國文字編排設計的盛世,文字從此自輔佐的角色躍為設計的中心。繆勒.布洛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在瑞士主張的「新圖案」(die neue Graphic)風靡流行,知性的文字編排從此確立了獨立的地位。青年時代的田中一光受到這股風潮影響,為日本設計界注入新思想。他從手寫開始,鑽研活版字型與照像排版的組合,思索獨特品格的文字,並創造「光朝」字體。

1950年代起,印刷從鉛字活版轉型為照相排版,70年代大量新字體誕生,田中一光曾以「明石」、「龍明」等為主題製作海報。他為研究古代文字曾遠赴埃及、希臘、土耳其等國家考察,並在中國再度認識到漢字的魅力。受到優雅的義大利博多尼字體(Bodoni)啟發,田中一光設計的明體字「光朝」端莊典雅,是他致力將文字做為設計主題的一大成就。「光朝」以明體為基礎,參考岩田活版母型的初號(最大級數)活字,縱筆粗厚有力,橫筆纖細輕盈,橫線收筆部分的三角形光芒般銳利。開始時他根據工作需求,一口氣畫了五百字以上,後來森澤(Morisawa)字型公司提供協助擴充到六千字規模。


偶發的自然美感

關於文字選用,田中一光曾說必須「不僅用眼睛看,要用指尖摸。」這種文字設計才能產生具有實在感與觸感的裝幀術。田中一光運用文字使裝幀散發端麗的氣質,讓人重新折服於日本的文字之美。「點子可以用直覺決定,但是文字設計所花的時間,感覺好像一直活在書中。」他試著同時使用活版字型與照相排版,《第八回產經觀世能》的節目單封面,將小級數的照相排版放大,產生出斷裂與撕痕般燒紙的調子,陶醉於這種細微的偏差。《第九回產經觀世能》海報則追求活字印壓的感覺,將初號活字放大,突顯油墨印染的痕跡。這些配合特性的調整技法,都是令人回味的田中流文字。

「字如其人」,手寫的文字則可直接反映出心情和精力,田中一光認為筆的誠實雖然恐怖,無從欺瞞的表現正是魅力所在。他形容自己的書法字為惡筆,反倒利用這種劣等感,從墨在紙上的渲染與刷痕中,追求毫無做作的美感。田中一光所有的設計都是手工做出來的,「光朝」字體如此,晚年的墨戲則超越文字,昇華至藝術境界。

詮釋日本傳統 打造文化形象

田中一光經手過許多向海外介紹日本的設計案,屢屢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1974年於華盛頓州舉辦的國際環境博覽會中,應邀設計《米的一生》(The Rice Cycle)專冊,介紹日本以米為主食的文化。1979年為阿斯本國際設計會議(Aspen Design Summit)所做的《日本色葉歌》(The I-Ro-Ha of Japan),將日本生活圖案點綴於色葉歌的48個假名文字之間。1981到1992年間發行的《馬自達文化誌》(Mazda Culture Book),推廣汽車公司企業形象,每期主題均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文化特質。1980年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舉辦日本展,更應館長之邀設計展覽專冊《日本風格》(Japan Style)。1981年為阿姆斯特丹舉辦「日本日」贈禮,設計日之丸梅子便當做為封面的《日本用色》(Japan Coloring,後追加出版更名為Japan Color)。田中一光多次擔當日本官方活動設計,從東京奧運到大阪萬國博覽會政府館,或許可以說一般人印象中的日本形象,絕大部分是田中一光塑造的。

1970年代,田中一光用日本本土意識,對抗現代主義中不存在人的純粹前衛,細江英公與土方巽合作的《鎌鼬》(Kamaitachi),篠山紀信鏡頭下坂東玉三郎的歌舞伎,以及土門拳攝影的文樂,為設計注入人文氣息,透過田中一光編排,傳統民俗也能煥發現代精神。表演藝術在田中一光的創作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54年起田中一光負責《產經觀世能》海報近半世紀,劇團民藝、劇團三十人會、西武劇場、銀座季節(Saison)劇場、新國立劇場等上演節目的文宣品,乃至於舞台設計。田中一光大量的表演藝術主題的作品,以大膽構圖淬煉出舞台藝術的精華,賦予海報設計新面貌,同時也反映出同時代藝術家的先銳精神。他與表演藝術深厚的淵源,其實來自於自身的喜好,15歲的少年田中一光就曾自己搭車,從奈良到大阪,為的是看嵐雛助的歌舞伎《娘道成寺》。


無印良品的生活美學

田中一光的設計事業,與日本經濟高度成長到成熟消費型社會同一時期,會場展示的設計顯示他與各種業別均有合作關係,田中一光有時甚至提出企業方向的建議,他曾說:「我對設計的基本想法是確保企業與設計師、社會與設計師的雙方管道。不僅為公司客戶設計,同時也站在消費者與觀眾的立場。」田中一光1973年起擔任西武集團藝術總監,從企業形象到設計層面,打理過店鋪空間、環境設計、企業識別計畫、平面設計等,其中他與堤清二發案的無印良品,影響力遍及世界。無印良品是1970年代末田中一光針對未來日用品進行檢討的結論,當時西友超商計畫推出獨立品牌,田中一光主張跳脫觀點,放棄成為國際品牌的意圖,提倡無品牌(No Brand)概念;與多彩包裝廣告的日本市場主流區隔,提出單色調的建議;顛覆膨脹品牌標誌的流行,訴諸物品本來的實質。無印良品提出「素材的選擇」、「工程的檢視」、「包裝簡略化」等三項基礎開發產品,實際檢驗生產現場流程的每個環節。例如麵的製造過程中,懸掛的U字型部分麵條通常被淘汰,於是特製U型袋子,銷售市場上未曾販賣的微笑麵條,用設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今無印良品在全世界擴充到555個據點,就是以1980年代初期的構想為基礎。

合理的便宜 減法的設計

《無印良品白書》中,田中一光寫著:「堅固而容易使用,便宜到誰都買得起,民主主義商品的表情應該是在爛熟的消費社會中,可以明顯感覺的精神高度。這就是吸引每個人的要因。」以貫徹審美意識於食、衣、住商品群為構想,訴諸消費者共鳴所提倡的生活風格,田中一光認為透過商業行為,物品的交易可做為正當的價值判斷。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用品,必須低價提供,因而提出「合理的便宜」的口號,去除裝飾與過剩的設計,強調物品的實際價值,從中構築「減法美學」,他說:「設計的作用在於尋找功能與社會間的聯結,在功能充足的前提下,裝飾部分是可以節制的,如何把握節制程度,是考驗一個設計師是否成熟的標尺。」

田中一光喜歡把完稿或打樣貼在窗戶玻璃上看稿,用自然光取代燈箱,工作時間也隨日落而息,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從玻璃窗誕生的。透過玻璃的光,田中一光透視了歷久彌堅的視覺表現與生活美學。1993年田中一光在《我的21世紀》中寫道:「我認為,思考受傷地球的再生,重新認識非西歐文明,脫離整齊劃一的歐陸風格,控制對舒適的過度追求,減少華而不實的國際交流,彌合由認知不同而產生的思想衝突,找回對非光滑閃亮之物品的審美等,這些都是21世紀設計的最大課題。」2002年田中一光以72歲之齡辭世,雖未能進一步參與21世紀的設計,卻已指出方向做出貢獻。

1985年田中一光與安藤忠雄等建築師搭檔,以人間、時間、空間的概念創設TOTO公司旗下的「間藝廊」(Gallery MA),並長期擔任營運委員。安藤忠雄為文為田中一光的設計下了最佳註腳:「田中一光先生不斷思索如何讓日本的傳統文化存活於現代社會,透過自己的作品,追求日本精神性美的傳統,一路摸索新文化與未來設計的可能性,超越平面設計的分野,不斷質疑豐富的生活的真意到底是什麼,其作品就是解答。」